0638太阳集团

我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百年安医 >>安医人

百年安医

安医人

人物采风——翁永振

字号: + - 14
宣教中心

翁永振,我院原副院长、0638太阳集团教授、主任医师,1958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他自愿到我院从事精神科工作,至今已52年。漫长的行医路上,他成长的道路与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一样,充满艰辛。在为精神病患者服务的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他都不断地鼓励自己、告诫自己 :“这是自己选择的路,这里的患者需要我,我要坚定地走下去,决不后悔,永不回头”。


因为好奇,
我选择了精神卫生为终生职业。
在听了我国著名精神病学家伍正谊教授的一节课后,我坚定地改变了自己的信念,伍教授对精神病患者幻觉、妄想的生动描述,深深地打动了我,我觉得那里是一片等待开垦的荒地,有我们用武的地方,我决定到精神专科医院去工作。”

1958年,翁永振毕业了,他如愿来到了朝思暮想的精神病医院,面对简陋的病房、周边的铁丝网、一人管三百多患者的艰苦条件,他没有感到意外,更没有改变当初的选择,而他这一干就是半个多世纪。

50年前,
我不懂什么叫医患矛盾
50年代初,国家很穷,百废待兴,精神科的医疗条件很差,根本留不住人才,医院里正规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凤毛麟角。我院当时有三个分院,翁永振所在的回龙观分院便是其中之一。“上学的时候,我的老师告诉我们,患者是医生最好的老师,这是我会终生记住的一句话,所以对患者,我永远是感恩。”翁永振如是说。每当说起过去,他滔滔不绝,感慨万千,像是又回到了当年。他说,“那时候,我们和患者及家属之间互相信任,很亲切,不懂得什么是医患矛盾。”

逝去的患者,
我不会让他们白白逝去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精神科医疗条件差,患者时常被传染病及多发病所困扰,有时虽经努力抢救,但还是离我们而去。痛心之余,年轻的翁永振就发誓,逝去的患者不能白白逝去,他要弄清楚死因,让更多的患者生存下去。他找到医学院的老师,请求协助解剖尸体,找出死因。看着学生的韧劲,老师被感动了。就这样,翁永振曾先后带着十几具尸体与老师共同研究,找出了死因。在没有上级医生指导和帮带的情况下,他刻苦学习新知识,不断摸索新经验,在实践中举一反三,不仅提高了治愈率,减少了死亡率,还成为了医院的拳头医生,患者生命的守护神。

潜心钻研,
我走上了研究精神康复的艰难之路
1989年,年过半百的翁永振开始了研究精神康复的艰难之路。
为了这项造福于患者和家属的事业,他拜访了国际著名的精神康复专家利勃曼(Robert P.Liberman)教授。为了汲取国际精神康复的经验和做法,他从加拿大的温哥华一路向东走到了蒙特利尔,考察了加拿大五个城市的精神康复工作。望着精神病患者自己管理的葡萄园和足以养活他们并带来快乐的福利工厂,翁永振由衷地羡慕和感叹。他深深地感受到,精神康复是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回归家庭、自食其力、自尊自强的唯一之路。
20年来,翁老致力于精神康复的研究,与瑞典、美国、加拿大、日本、荷兰、法国及中国的香港、澳门的精神康复研究中心和康复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他将国外先进的康复技术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康复技术。
如今翁老的研究生都活跃在国内外精神卫生和精神康复的重要岗位上。他倾尽心血研究的精神康复患者独立社会技能训练 :其中包括药物自我管理技能、症状的自我监控技能和回归社会技能,已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的社区推广,收到很好的效果。实践证明,积极的康复治疗会使精神分裂症经药物治疗后症状消失的患者,一年的复发率从百分之五十降至百分之十五。翁老欣慰地说,我会不断研究和完善精神康复的全部技术,一旦时机成熟,我要向社会和患者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我还不老,
我愿为精神卫生事业尽毕生之力
2009年春节过后的一个周末,乍暖还寒,我院温暖的多功能大厅里坐满了等待翁老讲课的市民。76岁的他神采奕奕地走上了“康乐家园”的讲台,这节课他讲授的是“音乐治疗对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作用”。他站着讲了三个小时,没有丝毫倦意。他的授课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了信心和力量,当他用洪亮的声音讲出他最爱说的那句话“得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信心战胜疾病”时,全场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翁永振教授说,“我最高兴的是给患者看病,最难忘的是患者家属无助的目光,最值得骄傲的是50多年没有离开诊室和我的患者”。他说,“我还不老,我愿为无悔选择的精神卫生事业尽毕生之力。”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