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辟 谣 | 撤药反应≠药物成瘾,别再误会抗精神病药了!
对于抗精神病药的误解
“听说这药一吃上就不能停了?”“长时间服药会不会上瘾啊?”“药一停就犯病,是不是有瘾呢?”
这些都是在精神科门诊经常会听到的,对于服用v的问题。常有患者或家属怕药物成瘾,他们会自行减少服药物剂量,甚至拒服或停用抗精神病药,以致病情反复,停药后患者病情反复,却被认为是药物戒断反应。
何为药物成瘾
药物成瘾又称药物依赖,是指服用某种药物后产生精神依赖和躯体依赖。
精神依赖也称心理依赖,是指患者对药物的渴求,以期获得服用后的特殊快感,它驱使使用者为追求快感而反复用药,表现出“渴求状态”,且不顾药物对个人的精神、躯体、家庭、社会的损害;严重成瘾者不计后果、不择手段,想方设法获得药物,用药成为第一需要。
躯体依赖是指机体对长期使用依赖性药物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状态。药物有耐受性,长期反复用药,药物效应逐渐减弱,为取得满意足够的效果必须增加剂量,因而药量越用越大,可达常规剂量的数十倍;还有停药后会出现躯体症状,如恶心、呕吐、失眠、浑身难受、烦躁不安、震颤、抽搐等。
目前所用的抗精神病药物经过了严格的科学筛选,没有出现上述的精神依赖和躯体依赖,也不会产生耐受性,临床应用后是不会产生药物成瘾的。
撤药反应≠药物成瘾
临床上患者擅自减药,比如突然将氯氮平减量或停用,出现失眠、坐立不安、情绪冲动等表现,患者及家属认为这是无法摆脱抗精神病药的使用,误认为是“药物成瘾”。
这些表现其实是撤药反应:是由于长期连续使用某种药物,使人体对该药物的存在产生适应,若骤然撤药,人体不适应此种变化,会出现相应症状的反跳。一般来说症状较轻,有自限性,不会引起觅药行为,也不会引起明显的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损害,缓慢减药可使症状减轻,重新服用原药症状迅速消失。
为了避免出现严重的撤药反应,建议患者遵医嘱用药,请勿擅自减量或停药。
长时间服药造成“成瘾”的错觉
容易理解的是,人在感冒或者有头疼脑热各种不舒服的症状时是需要服药缓解的。
但难以理解的是,对于精神疾病而言,当症状消失了,是不是药就可以停了呢?患者在症状消失后自行减药或停药出现病情波动,却被误认为是药物成瘾。
其实这是由疾病特点所决定的,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患者多数需要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和我们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类似,病程较长,药物是最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以精神分裂症为例,病程分为急性期、稳定期、巩固期。急性期症状控制后仍需药物维持治疗。对于首次发作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持续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至少1年;对于多次发作(小于3次)患者,持续治疗疗程至少2-5年;对于反复发作及难治型患者需要终身治疗。
根据多项临床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停药2年内的复发率为90%。而现有的医疗技术无法预测谁会是复发的90%,谁会是幸运的10%。每一次病情复犯,对患者的大脑都是一次新的损伤,认知功能逐渐下降,社会功能逐渐衰退,治疗难度也会随之增加,多次复发的患者有极大的可能成为难治型精神分裂症。所以,坚持服药是防止复发最主要的方法,而不是“成瘾”了。
所以,请大家正视精神科疾病特点和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抗精神病药长期服用不会出现精神依赖和躯体依赖,减停后无痛苦体验,长期服用不会“上瘾”。
文章作者
毛珍(主治医师)
擅长: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强迫症等常见精神疾病的诊疗。
出诊时间:周四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