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科 普 | 虐猫者频现,是反社会人格障碍还是另有原因?
前段时间,杰克辣条虐猫、成都17岁男生虐猫等新闻接连登上热搜,视频画面异常残忍,触目惊心,评论区中有不少人纷纷谴责这种行为,直言这些虐猫者都是反社会人格障碍(ASPD)。
提起ASPD,大众很容易认为他们小时候是虐猫虐狗的“惯犯”,长大后是毫无人性的变态杀人狂,危险、冷血、缺乏人性,比如电影《沉默的羔羊》中的汉尼拔、《蝙蝠侠》里的小丑,那么虐猫是反社会人格障碍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院的李颖医生指出,虐猫背后的精神心理因素复杂,人格障碍的诊断更是非常严谨的,仅凭虐猫行为并不能构成ASPD的诊断。另外,即使被确诊ASPD也不意味着必然会违法犯罪,对于ASPD防胜于治。
「 虐猫背后的心理因素 」
虐猫行为需要结合事发背景、动机综合考虑,与精神心理疾病、人格障碍没有必然联系。
有些人虐猫是出于流量因素,靠拍取虐猫视频吸粉获取利益;有人是因为现实生活不如意,将压抑的坏情绪发泄在动物身上;甚至有人会因为被家里的宠物抓挠,借口“训练、惩罚”的方式对待猫咪。部分精神疾病患者在疾病发作期间可能也会出现此类冲动行为,但事后会后悔。
另外不排除有人通过虐猫行为获得快感,可能是因为成长过程中长期被忽视或受虐待,如果他们的生活和人际关系也不甚满意,建议这类人群到精神心理科评估和筛查。
「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
当然,也不能排除虐猫者中的确有反社会人格障碍者。
反社会人格障碍是一类以不顾及他人权利、侵犯他人权利为主要表现的人格障碍类型,对他人基本权益的广泛忽视或故意侵害是其典型特征,患病率为1%-4%,常见于监狱、物质成瘾机构、法律机构等,男性多于女性,和遗传、父母教养方式、社会环境等相关[1]。
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发布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对ASPD有以下诊断标准,表现为下列 3 项(或更多)症状:
不能遵守与合法行为有关的社会规范,表现为多次做出可遭拘捕的行动。
欺诈,表现出为了个人利益或乐趣而多次说谎,使用假名或诈骗他人。
做事具有冲动性或事先不制订计划。
易激惹、具有攻击性,表现为重复性地斗殴或攻击。
鲁莽且不顾他人或自身的安全。
没有责任心,表现为重复性地不坚持工作或不履行经济义务。
缺乏懊悔之心,表现为做出伤害、虐待或偷窃他人的行为后显得不在乎或合理化。
且有破坏财产、社会规则、攻击他人或动物的情况,年龄可以追溯到15岁以前或曾诊断过品行障碍的患者。
不过一个人是否有ASPD仅靠上述简单的标准不足以下定论,而人格偏离正常的程度也是一个连续谱系,应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
「 如何识别身边的反社会人格障碍者 」
李颖医生表示,人格障碍者一般不会主动求医,只有当他们感到痛苦或出现情绪、睡眠方面的症状时才可能到医院就诊,有些ASPD者知道如何取悦他人,在危险处境表现得异常冷静,也可能有较为稳定的职业,往往很难识别。但一个人短时间内或许可以伪装,长时间相处多少会暴露出问题,除了对照上述DSM-5诊断标准外,还可以观察日常表现及非言语习惯,判断其有无同理心和冲动控制能力。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欺凌小动物,也会担心孩子是ASPD。李颖医生表示,对于孩子千万不能随意下诊断,由于孩子年龄和认知上的局限,可能会把动物当作玩具对待,做出踢小动物、拖拽尾巴等行为,或者是出于好奇探索,自己并不知道这种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这时家长需要反思,是否在平时无意间让孩子学会了这样的行为方式。如果孩子除了虐待动物外,还表现出经常撒谎、吸烟酗酒、逃学、偷窃等行为,这时候就需要父母对孩子的行为问题及时引导和矫正,避免问题进一步恶化,必要时到精神专科医院就诊,避免发展为ASPD,增加治疗难度。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人格障碍具有遗传因素,但后天的教养方式和社会文化对孩子人格发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ASPD,后天的培养往往防胜于治,为孩子提供恰当的养育环境是预防的关键。另外,同其他所有精神疾病患者一样,即使确诊ASPD也不应受到歧视。不是所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都会违法犯罪,高功能反社会人格也可能会成为政客、企业高管等,ASPD者一样可以有精彩的一生。
参考文献:
[1]郝伟,于欣.精神病学(第7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上一篇: 特色诊疗 | 中医治抑郁,“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