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科普 | 今天,你焦虑了吗?
2024年的高考结束了,但生活中很多人内心的焦虑与恐惧并没有结束,据中国精神卫生调查研究显示,中国各类主要精神障碍中,焦虑障碍患病率最高,甚至超过了抑郁症。中国成年人中,任一种焦虑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7.6%,年(12个月)患病率为4.98%。据此推算,每年焦虑症患者大概在4000万人左右。
为什么越优秀的人越容易患上焦虑症?焦虑症的危害有哪些?如何才能帮自己缓解焦虑?《我爱问医生》邀请0638太阳集团临床心理科唐利荣副主任医师跟您说说:成年人的第一大精神障碍——焦虑症。
问
什么是焦虑症?焦虑症的危害有哪些?
焦虑障碍,是指在没有脑器质性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的情况下,以精神和躯体的焦虑症状或以防止焦虑的行为形式为主要特点的一组精神障碍。
精神焦虑症状:一种提心吊胆、恐惧和忧虑的内心体验,并伴有紧张不安。
躯体焦虑症状:精神焦虑症状基础上伴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悸、胸闷、气短、出汗等。
焦虑症的危害:带来主观痛苦,影响社会功能。长期焦虑可能会引发一些心身疾病,如失眠、高血压、糖尿病、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器官癌变等。
问
判定焦虑症的标准是什么?
根据DSM-5分类为基础,焦虑障碍包括几种不同类型:分离焦虑障碍、特定恐怖症、社交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广场恐怖症、广泛性焦虑障碍。以上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诊断依据,其中特殊类型的焦虑存在特定的焦虑对象,比如社交焦虑是与社交情景相关的,特定恐怖症与特定对象相关。
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是指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目前的发生率越来越高,需要引起大家的关注和了解。
惊恐障碍又称急性焦虑障碍,是一种以反复的惊恐发作为主要原发状的焦虑障碍。惊恐发作并不局限于特定的情境,具有不可预测性。一般急性起病,发作历时5~20min,患者常体验到濒死感或失控感,并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诊断要点是先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惊恐发作。
广泛性焦虑障碍又称慢性焦虑症,是一种以缺乏明客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障碍,并有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肌紧张及运动性不安。
诊断要点:患者必须在至少数周(通常为数月)内的大多数时间存在焦虑的原发症状。存在精神性焦虑和躯体性焦虑。主要表现出与现实处境不相称的持续的痛苦、担忧和焦虑体验。
问
生活中当出现哪些症状表现的时候就需要引起关注,可能是焦虑症?
如果出现上述的精神焦虑症状和躯体焦虑症状,就要引起关注。
对于不同人群可以评估有没有过度担忧的情况。比如,成年患者多为自己的工作、家庭、经济、疾病而过度忧虑,青少年更多表现为对学校操行方面不安,如担心家人健康、经济问题、人际关系、学习问题等。出现这些过度担忧也需要引起注意。
问
焦虑情绪和焦虑症怎么判定?
人类的情感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每种情绪本身是有功能的。适度的焦虑情绪有利于个体趋利避害,做出保护性的措施。比如临近考试,因为担心考不好,会认真复习,看见老虎担心危险要逃跑等,这些都是保护性的反应。
但是,如果焦虑情绪过于严重,则会影响个体的状态。比如临近考试,过度焦虑会引发明显恐惧不安,心慌、胸闷、失眠、记忆力和专注力下降,反而导致学习效率下降,甚至上考场大脑一片空白,发挥失常。因此,焦虑情绪较轻是正常现象,如果过于严重则应警惕是否患上了焦虑症。
问
焦虑症的发病人群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越是优秀的人越容易患上焦虑症?
焦虑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焦虑症发病人群往往容易关联以下性格特质:内向胆小、认真、优柔寡断、刻板、循规蹈矩、追求完美等等。另外,不良的家庭环境也容易诱发焦虑症,如家庭成员间亲密程度低、过度控制、高要求等。
优秀的人往往具有做事认真、追求完美的性格特点,恰恰由于他们对自我的高标准严要求,会使得他们非常努力而变得越来越优秀。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职位的提升,面对的压力逐渐增大,对个人综合能力的要求也会增高。如果遇到更加复杂的问题,或者事件的达成并非取决于个人努力的情况,若不能灵活的应对和调整心态,那么优秀的人遇到挫折可能更容易患上焦虑症。
问
压力和焦虑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压力和焦虑之间具有一定关系。压力是一种应激源,要求机体作出适应性的反应。来自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各种事件,都是引起压力的各种刺激物。
压力源包括:重大生活事件、灾难性和创伤性事件、社会和环境事件、日常困扰等等。压力事件的出现会引发生活的动荡和失衡,从而带来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比如,刚刚结束的高考对于年轻学子无疑是一个压力事件,很少有人完全不焦虑,但是否引发焦虑症却因人而异。
问
什么样的减压手段比较有效?如何提升个体的抗压能力?
第一:科学认识压力,及时识别压力事件;
第二:辩证的看待压力事件,避免过于关注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一些机会也藏在压力事件的后面,减缓内在焦虑担忧的情绪,有利于恢复理智的心态去面对压力事件;
第三:逐步增加心理弹性,避免过度追求完美和自我要求过高,有利于减缓压力引发的过度焦虑;
第四:平时注意积累积极资源和积极的情绪价值,比如强身健体,建立和保持一定的社交关系,发展兴趣爱好,注意心理保健十分有利于提升抗压能力,在压力事件发生时临危不乱、沉着应对。
问
抗焦虑的药已经吃了好几年了,从一片增加到两片,其实内心还是希望能够停药的,想请教专家什么情况可以停药?
应科学看待焦虑症的药物治疗,药物的加量和减量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
何时停药因人而异。首次发作、病程短、病前性格成熟、家庭及社会支持好、外在压力小,都是提示预后相对好的重要因素。病情稳定时间足够长,可以尝试逐渐减小药物剂量,如无波动且无其它应激事件可遵医嘱尝试停药。但是,如果反复发作,压力事件多,社会支持差,则应考虑更长时间的药物治疗,切莫私自停药从而带来疾病慢性化更难治的现象出现,权衡利弊,合适的药物治疗可能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益处,减缓痛苦。
本文转自“我爱问医生”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 科普 | 抑郁症治疗全攻略,助你走出黑暗
下一篇: 科普 | 高考后,如何进行心理调适